2)第953章 “交汇点”_哈利波特之晨光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无法适应深入学习。

  达芬奇型人往往刚投身于一个新的领域的时候充满热情,掌握了基本技能之后,之前的动力就渐渐消失了。

  托比亚不断的更改自己的目标,更换工作,更换兴趣爱好,就像西弗勒斯说的一样,托比亚每一样都没那么喜欢,但一开始他却的确是热情高涨的,这种人很难适应现代专精某一行业的社会人才需求,西弗勒斯也喜欢很多东西,不过他的身份是魔药大师,黑魔法和炼金术都排在了这个身份的后面。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样样都投入时间和精力去研究,除非他的寿命比普通人长,又或者和达芬奇一样花很少时间睡觉,节省出比别人多一倍的时间。

  学院画廊里有不少类似米开朗基罗圣母哀子的雕塑和油画,但不论哪个都不如米开朗基罗的雕塑那么触动人心。

  波莫娜没看过圣母哀子的实物,只看过照片,也许是因为拍摄角度的问题,玛丽亚在她看来是在一边哭一边笑。

  这种情感是冲突矛盾的,同时又有自己的理由,或者说是米开朗基罗理解的“合理”,耶稣殉道而死,米开朗基罗也一定要在教堂里画裸体,哪怕他会因此遭到惩戒。

  这种“共同感”奇妙极了,达芬奇解剖尸体,将所学以图绘的方式展示在世人面前,他记录的是一种感觉,而并非是眼睛在某一时刻看到的,只是“抄写”的话相机就足够了。

  如同半梦半醒之间,可以感觉到却难以描述,达芬奇学习的时间都是在初醒时和即将睡觉前,有人说处于这个状态的人,所作所为会对他的感知造成重大影响,仿佛给了一种自然进入潜意识的机会,达芬奇没有做冥想和自我催眠的练习,而是自发地找到了这种利用自己潜意识的办法。

  大师级的作品普通人是很难理解,似懂非懂的懵懂得赞叹一声“画的真好”,至于好在什么地方说不出来,反正有对比之后发现所有临摹或者再创作的作品都不如“原作”好,毕竟世俗也是有鉴赏能力的。

  每一个细节和线条都那么恰到好处,以至于想要动手去修改都无从下手,这种作品便是杰作。

  柏拉图说过,一群从未出过洞门的穴居人终年生活在山洞中,他们眼里唯一的常见之物就是他们自己的影子,因此他们认为世间唯一存在的只有这些影子,早期的基督教画作题材单一,建筑也是古板的。

  那些接触了古希腊和罗马文献的人们等于是走出山洞的人,他们看到外面的世界是如此绚丽夺目,于是返回山洞,决心说服那些看着影子的同伴来到光明美好的世界。

  柏拉图的故事里,同伴们没有一个人相信他的说法,并指着影子说,世界上除了这些影子之外别无他物,最后他们把这个异类的同伴杀死了。

  另

  请收藏:https://m.yk9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