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六十五章 故意遭遇_不期而遇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我们在站台上张望,看到附近就是紫竹林。我看时间还不算晚,就对乔:“方美女,现在时间尚早,我们到附近的紫竹林看看,如何?”

  “嗯,好的。那就走吧。”完我拉着乔的手沿着路牌指示的方向前进。走了几百米就到了。

  茂密的紫竹就在路旁。走进竹林,紫色的竹皮让人惊异;葱郁的枝叶在竹竿的上端连成一片,像张开的云幔,地面上只有落叶,鲜见杂草,使人倍感清幽舒爽。我摸着凉凉的竹皮,不由得响起了王维的“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的独自抚琴放歌的情景。性格旷达才华横溢的人总是会呈现一种不惧世俗的潇洒不羁。我也很想报一两声长啸,可惜没有那样的勇气。

  乔一会儿仰头凝望,一会儿低首沉思,一会儿摸摸竹子,一会儿推推竹竿,好像对此也很流连,温婉的表情呈现一种潇湘气韵,又影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遗世独立的风韵。

  我很是着迷于乔这种回归内心突然宁静的气质,不忍打搅她,但是碍于时间行程,所以不得不轻声:“看够了么?咱们走吧。”乔没有出声,我牵着她的手顺着林中的道路前进,出了林子又是一处佛教建筑群,走到正面才知道是“不肯去观音院”。

  我们和众香客一样遇菩萨就焚香朝拜,见尊者就行礼致敬。明知心下许愿不过是传统祀神环节里的一种心理上和姿态上的仪式而已,但是心存希望仍然是很快乐的一件事。我的愿望如日如月,昭然若揭。祭拜完毕我们便四处参观,通过一块碑文了解到这个寺庙名字的来历与一个叫慧锷的日本和尚有关。

  传讲他从五台山带着观音像坐船回日本,可怎么走都走不出云雾,只好把观音像留在这儿。后来他对着塑像临摹了一幅带回日本去了。之所以带不走,原来是观音大士不肯去日本,因此利用无边法力呼风唤雨驱云遣雾阻止慧锷和尚的航船。当地的百姓便就地建庙供奉这座精美的观音菩萨像,还取了个这么通俗的名字“不肯去观音院”。俗话“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依此看来还应该是“一方水土育一方神”。

  出了院门,我们随着人群又去看了潮音洞。在略嫌拥挤的人群中,我又瞄见了颜敬文的身影,不会又是偶遇吧?应该是跟踪了。这个人怎么阴魂不散呢?我得想个办法阻止他。

  这个潮音岩洞一半浸入海中,纵深30米左右,崖顶至洞底高约10余米。此处海岸曲折往复,巉岩峭壁,怪石层层叠叠。洞底通海,顶上有两处缝隙,称为窗。清康熙三十二八年(1699)御书“潮音洞”三字镌刻在洞壁上。

  洞口朝大海,日夜为海浪所击拍,潮水奔腾,势如飞龙,声若雷鸣。顾名思义。

  有导游在

  请收藏:https://m.yk9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