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五十五章 琼州府衙_明末一家人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大门就是二门仪门,仪门在古代称为桓门,汉代府县治所两旁各筑一桓,后二桓之间加木为门,曰桓门。宋避钦讳,改为仪门,即礼仪之门。

  明代开始第二重门通称仪门,取“有仪可象”之意,是主事官员迎送宾客的地方。《明会典·官员礼》记载:凡新官到任之日,至仪门前下马,由迎接官员迎入仪门之风。府治喜庆大典,皇帝临幸,宣读诏旨或举行重大祭祀典礼活动时,也要大开仪门。

  仪门平常是不开的,人们出入府衙,走的是东侧便门,即府衙仪门之东配房。根据明代制度,府衙仪门之西侧还有一座配房,即“鬼门”。大多数衙门只是一间,而琼州府衙“鬼门”则与仪门东配房一样,都是三间五架,只是高度略有下降。仪门东西便门两侧与府衙六房,构成廊道相通,并与府衙大堂相接,混然一体。大堂是整座衙署的中心建筑,仪门则是大堂之门户。

  正对仪门的就是府衙大堂,该大堂建于明洪武十年,虽经后世几次修缮,柱檀梁枋更换无几,保持了明代的建筑风格和手法。

  府衙大堂由大堂及其前部卷棚两部分构成,坐落在高1.2米的青石基之上,设三级踏步,其前又有堂前月台,再三级踏步。大堂在古代称“黄堂”,各地或依作用称正堂、正厅、公厅、公堂,或为申明施政宗旨,称忠贤堂、爱民堂、壮丽堂等,是知府开读诏旨、接见官吏、举行重要仪式、公开审理决讼案件的地方。

  大堂明间正中设公案,两侧列“肃静”、“回避”牌及其它仪仗。根据明代定制,作为四品官的知府,其仪仗为青旗四,杏黄伞一,青扇一,铜棍,皮槊各二,回避肃静牌各二。大堂公案背景设屏风,上饰云雁。堂前卷棚站的是三班衙役。衙门审决案犯,常羁押在堂前月台下刑皂房待审。知府升堂,师爷随上。东西稍间辟为夹室,记录堂谕口供。遇到可以公开审理的重大案件时,府台大人常令仪门大开,让百姓涌至堂前围观,以示其秉公执法。

  现在不是审案子的时候,所以大堂上空无一人,赵福祥经过东便门看了几眼大堂,心中暗道难怪谁都想当官,坐在公案后看着满堂衙役果然威风许多。

  寅恭门为府衙第三道门,也是二堂之门户,寅恭门意为恭恭敬敬迎接宾客的大门,实际上也是一种礼仪之门,有些地方衙门堂前可以不做此门,而直接于大堂屏风后设屏门。

  寅恭门东西各有耳房两间,配房五间,规模型制悉于寅恭门相同,其中东配房明间另辟门洞,为进入东偏院之门户,其廊与寅恭门连为一体,东山门洞直达府衙副线建筑之厅院。如此构成了以寅恭门为中心的纵横轴线网络,将府衙全部主要建筑连为一体,实现了功能结构上的

  请收藏:https://m.yk9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