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十八章 青松来风吹古道_七侯笔录(笔冢随录)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宋,淳熙三年六月,上饶鹅湖寺澄心亭。

  今日的天气有些异样,虽然刚入初夏时分,却已有了盛夏的蒸蒸气象。长天碧洗,烈日当空,无遮无拦,任凭炽热如焰的日光抛洒下来。然而在西边天尽处却有黑云麇集,隐隐有豪雨之势。

  澄心亭其名为阁,实则是个雅致凉亭,亭内仅有数席之围。此时阁内已有三人分踞东西两侧,中间一壶清茶、三只瓷碗。外围有数十名儒生站开数丈之远,恭敬地垂手而立,保持着缄默。整个寺院内一片寂静,唯闻禅林之间蝉鸣阵阵。

  亭内并肩而坐的两人,年纪均在三十多岁。年长者面色素净、长髯飘逸,虽身着儒服,却有着道家的清雅风骨,整个人端跪席上,俨然仙山藏云,深敛若壑;而那年少者面如冠玉、眸含秋水,颀长的身躯极为洗练,望之如同一柄未曾出鞘,却已然锋芒毕露的凌厉长剑。

  而在他们对面的,是个四十多岁、脸膛微黑的中年男子,面相生得有些古怪,阔鼻厚唇,下巴却很平钝,是相书上说的那种“任情”之人,那种人往往都专注得可怕。他跪得一丝不苟,表情无喜无悲,像是一块横亘在二人面前的顽石,不移,亦不动。

  “今日鹅湖之会,能与名满天下的陆氏兄弟坐而论道,实是朱熹的荣幸。”黑脸男子略欠了欠身子,双手微微按在两侧桌缘。

  陆九龄、陆九渊见他先开了口,也一一回礼,年纪稍长的陆九龄躬身道:“岂敢,晦庵先生是我与舍弟的前辈,闽浙一带无不慕先生之风。我等今日能蒙不弃,效仿孔丘访李耳故事,亲聆教诲,可谓幸甚。”

  朱熹淡淡道:“孔丘虽问礼于李耳,然周礼之兴,却在丘而不在耳。贤昆仲追蹑先迹,有此良志,可谓近道矣!”

  他的话微绽锋芒,稍现即回。陆氏兄弟顿觉周身微颤,仿佛刚才被一股无形的浪涛拍入体内,心神俱是一震,两人不由得对视一眼,暗暗思忖,莫非这个朱熹真的如传言所说,已经养出了孟子所言的浩然之气吗?

  倘若真是如此,这一次鹅湖论道怕是一场苦战。

  但同时也说明,那个流传已久的传说是真的……

  陆九龄正欲开口应答,忽然听到寺外传来一阵长啸,一下子惊起了林中数十只飞鸟。旁观的儒生们面露惊慌,纷纷东张西望,很快一声大叫自远及近传来:

  “陆家与人论道,怎能不叫老夫来凑凑热闹!”

  朱熹头也不回,略抬眼问道:“是梭山先生?”

  陆家是学问世家,陆九韶、陆九龄、陆九渊号称三陆子之学,陆九韶长年在梭山讲学,是以朱熹有此一问。陆九龄苦笑道:“家兄隐行持重,又怎会如此狂诞。这人是我族分家一位长辈,叫陆游,如今在夔州做通判。这位族叔学问不小,只是最喜欢凑热闹。

  请收藏:https://m.yk9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